问:教师的课堂效果怎么样?学生的反应如何?怎么倾听学生的心声,现在很多学生对什么都“无所谓”,真的很晕,给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答:以上几个问题有着内在的关联,结果是“困惑”。我想首先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困惑谈起。很多老师总是抱怨学生没有美术学习的兴趣,开口闭口就问“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真的没有学习兴趣吗?实际上当我们第一次走进七年级教室,我们有没有认真观察过那一双双陌生的眼睛在诉说着什么?学生手捧着新书面对着一个新老师,难道都是冷漠和拒绝的态度?我的体会正好相反:他们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眼睛里写的是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渴望,写的是对新老师的信任和期盼,写的是对艺术美的想往和追求。几十双纯真的眼睛释放着的热情,在教室里营造的是怎样的一种学习情境?
十年前的2000年9月,肥东师范附中招收了第一届初中生,我在第一节美术课中或许被这种情境所感染,并一直被这种情境所释放的能量驱使着,牢牢地将美术课定位在学生心目中的二号位置(学生评教中,美术课两学期都被平为“第二喜欢”,第一是体育,老师是宋德升——一个幽默风趣、多才多艺而教学又非常投入的老教师)。那年,学生的国画作品发表于《初中生必读》,学生版画获合肥市首届“语文课选篇插图大赛”一等奖初一组第一名(作品展出于合肥久留米美术馆,学生应邀出席颁奖仪式并获赠书包等文具),学生作品作品获安徽省“党是阳光我是苗”书画大赛二等奖并发表(学生获赠一年《少儿画王》杂志)……
不仅是初中教学,就是高中也还不错:2005年9月,我接受了一个从高二分离出来的高考美术班专业教学,也是在同样的教学情境中创造肥东师范(现为职教中心)附中美术高考历史之最高记录——51人的班级,26人本科双达线,本科升学率超过50%,也超过了当时肥东一中的平均升学率。要知道,我们的学生初中升学成绩大部分都在400分左右,他们学美术大多是“逼上梁山”的,哪有兴趣可言啊,而且50多人美术班的教学,只是我“一个人的战斗”。
对我来说,在这里来标榜自己的成绩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但我想借此说明的是学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我们也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无能。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她无时不诉说着学生的心声,可能我们在学生好奇和期待的眼神驱使下点燃过教学激情,可能我们在学生兴奋和欣赏的眼神驱使下激发过教学智慧,可能我们在学生感激和爱戴的眼神驱使下释放过自身才华……这些我们应该都经历过、体会过,毕竟我们也曾从这条路上走过。
但不知什么时候,学生眼睛里的热情慢慢冷却了,希望慢慢地熄灭了,我们有没有拷问过自己:“教师的课堂效果怎么样?”当我们的教学做到有效、实效、高效时,我们的劳动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当我们的教学沦为无效、虚效、低效时,我们的劳动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冷却剂。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就是这次“赢在课堂”远程培训作业中的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没有认真观察和诊问过“学生的反应如何?”我们通过哪些方面,运用哪些形式手段和方法来搜集、汇聚、诊断、研究学生的反应,面对学生的反应我们在什么地方、用过什么方式和方法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如果我们没有做过或很少做过这些,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是被我们赶跑了呢?我们曾今有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吗?
我想,每位老师都是怀着一颗诚心、爱心、细心、耐心走进自己的岗位来开展教学的。也只有用“心”做观察和诊断学生学习反应的听诊器,才能听得真切、断得准确。如果我们不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对立面,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那么学生和我们是为了共同做好一件事,我相信他们就不会“无所谓”,我们也不会“很困惑”。
总之,通过对美术课堂教学的观察、诊断,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应,倾听学生的心声,设计恰当地课堂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和高效性是我们纠正学生“无所谓”学习态度的法宝,也是治疗我们“晕”病和“困惑”的良药。
《在“无限”的课堂里,关注“有限”的细节》
“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把握住了“细节”,便留住了一份精彩,营造了一份美丽,那是一种心灵奔放的美,一种生命律动的美。
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细节的设计与捕捉是智慧的呈现;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
1.多一份探究,细节是可以精心预设的
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细节的设计智慧是灵感的呈现。
一幅美术作品是由色彩、明暗、笔法等多个细节组成的,把握这些细节是解读作品的钥匙;好作品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作品,其实就是通过对作品的诸多细节的解读而把握作品的全部。如主体的表现、背景的处理等等。对这些地方的理解、揣摩、品味往往可以成为深入作品的突破口。通过对作品的反复观察发现细节,并以细节为基础,从典型细节突破。“窥一斑而知全豹”。因此,教学细节是可以预设的,是预设中的生成与生成中的预设的和谐统一。
如欣赏马远《寒江独钓图》时,由于学生离作者生活年代遥远,加上思维方式的不同,很难理解画中的江天空旷、寒意萧条意境和作者的表现手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先安排学生理解柳宗元的《江雪》,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不着痕迹地把《寒江独钓图》展现。学生一看到画中表现的是“空阔平静的江面上,一钓者坐在船的一端,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马上就联想“江的空旷,人的孤独。”而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画”里,理解画的意境,有了前面待的铺垫,理解就比较容易了。在意境理解的层而上,教师就更容易把马远的山水画特点传递给学生:简约的布局、道硬的线条、苍劲的水墨和深远的意境。善用“斧劈皴”,构图多取局部,高度剪裁,常以山之一角、水之一涯来展现全景气氛,人称“马一角”。画面留出更多空白,造成空旷虚渺的环境氛围给观赏者以自由想像的余地,这种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的绘画技巧。形成南宋特有的山水画风格。
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学引入,其实就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现场实际而精心设计的一个“细节”,从表面上看似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
2.多一份倾听,细节是需要敏锐捕捉的
教学细节藏得很深,要靠教师去发掘。细节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能“剥”到什么程度,全看教师的功力。
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教学细节更多的就是在这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闪现出米的。课堂中,我们善于捕捉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展现一个脉动流变的“过程”,才能使课堂真正实现精神和生命的共同成长。
美术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不必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一旦出现意外,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对待,积极思考对策,妥善处理,这样,课堂才会鲜活,教学活动才会优美、散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我们学校的一位教师在《京剧脸谱欣赏》的教学中,在学生火花闪亮的一瞬间。临危不慌,敏锐地对即时生成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作出科学的、恰当的、艺术的应对,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在学生欣赏了脸谱后。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谈一谈对京剧脸谱的看法
生:京剧脸谱的颜色很漂亮。
生:我觉得京剧脸谱的图案画得很好。
生:老师,我觉得京剧脸谱看起来很丑很恐怖。
师:(一愣)说:你是看哪一些脸谱的时候有这种感觉?
生:丑角。
师:对,丑角的脸谱多是表现阴险狡诈的小人们恶人,所以才会让你有这样的感觉呀!并非所有的脸谱都会给你这样的感觉。你能感受到丑角脸谱很丑,证明你观察的时候很仔细,但也同样表明了我们中国的京剧脸谱艺术的魅力,它能将鲜活的性格特征都融入进了一张小小的脸谱之中,这是多么智慧的艺术。
这里老师善于捕捉,机智引导,并让它变成有价值的“生成”教学资源。从而收到“点石成金,事半功倍”的效果,成就了教学的智慧。
睁大发现的眼睛,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深入发掘细节中蕴藏的教育资源,我们的教学就会因之而充满生命的侓动,课堂就会因之而精彩纷呈。
3.多一份珍视,让细节回归“生命关怀”
从细节审视课堂,还因为每一个细节总是会真实地保留着课堂教学生态“基因”密码的细胞,这也是一只有待我们去破译的课堂教学“黑箱”。它无疑是一笔极其可贵的生态研究资源。每一个细节就像一个个完整的“标本”那样,可以永远的保存着,供我们多次琢磨、反复研究。我们都不会忘记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教育细节。读着这样的细节,除了被深深感动以外,你能理得清这一细节包蕴了多少内涵?即使在今天,这一细节依然生动鲜活、精彩迷人。
珍视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
就让我们看看一节公开课的教学片段:一节服装设计课快要结束了,学生们兴高采烈地高举着自己设计的作品。
师:同学们,你们经过自己的构思、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布料的特性,设计的作品都很有想法和特色。你们就上台各自介绍自已的作品。
学生纷纷上台展示。
这时后排的一位男同学,高举手臂要求发言。但都是始终是视而不见,快要下课了。
他(急的大声地喊道):“老师,我对某某同学的作品有意见!”
很遗憾,这位学生直到下课都没有得到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这位老师为什么会那样做?她说:“这个学生平时是个调皮王,我怕学生听了他的发言,引起笑话不好收场。”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到主体地位上来,她只是把课堂作为展示自己的舞台。也许这一次的不搭理,可能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也有可能孩子鼓足了勇气,才在最后勇敢地举起了手,学生的自信就在这不经意间消失殆尽。可能作为我们,当时想得没有那么多,但学生会记住这样的小事,甚至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事,而我们也常常安忽略很多像这样的细节。
教学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这些细节。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细节连缀整合而成的,没有细节的精彩就没有精彩的课堂。课堂上自己不经意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种引导,一种点拔,都举足轻重、在我们的教学中,就应该关注教学细节,它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美术课堂,需要细节来装点,有了细节,课才会形成“课胆”、铸就“课魂”!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师对细节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学细节也开始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从一些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注重雕琢教学细节,善于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捕捉课堂中的教学细节,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创造出精彩而又高效的课堂。教学细节是教学的闪光点,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是教学重难点的破解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起始点。因此我们应关注课堂上的细节,打造精彩美术课堂,提高美术教学实效。
细节,据《汉语大词典》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按字面上的理解,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细节是构成一个体系中最小的又是相对独立的单位。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在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细节决定成败”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作为基层教育者,尤其要讲究细节,因为正是在不经意的细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美术教学中,我们如何以强烈的细节意识,去捕捉课堂千变万化的细节表现,在实践中打造出精彩的课堂呢?
一、注重方法细节,培养良好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完。”他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指一个人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自觉地、主动地、自动地按照某种程序进行学习的特殊倾向。美术课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什么?美术课是否也应该培养孩子“美”的习惯呢?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深感课堂常规和好的美术学习习惯的重要。比如在美术课中,要求学生课前摆好学具,课中注意观察,积极动笔,除了提出绘画作业要求外,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绘画姿势:身体坐正,眼睛离画纸一尺,胸离桌一拳,双脚放平。做手工作业时,桌上的物品中要摆放整齐。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要放在报纸上或扔进纸篓,不能撒落到地上。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都是在培养学习习惯。当然良好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培养出来的,不仅要靠老师的督促和检查,关键在于美术教师必须有不断培养“美”的习惯的意识和耐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注重语言细节,激励学生成长
作为教师,语言的锤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你置身于课堂教学时,当你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的时候,教师的表达、语言一定要准确、优美,这样所传达出来的信息,特别是艺术信息才会魅力无穷。尤其是在教学的环节与环节的过渡中,在学生们不断的生成中,教师语言的精确性,以及评价语言的及时运用就显得极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许就让我们的课充满生机,让我们的孩子充满活力,这就需要教师去发现,去捕捉。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关注人文精神,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评价时对学生多说一些:“你真棒”、“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你太有创造力了”等鼓励的话语,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而把过去经常说的“你们首先应该怎样…”改成“我们是否可以怎样…”“这个问题期待我们大家共同探讨”这样的语言能为学生的创造潜能营造非常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就有了发挥的环境。回顾一位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美术的一堂公开课,有这样一个细节,在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夸奖一位同学画的形象真实,有一定学习绘画的基础。没想到同学马上反驳到自己从未参加过美术培训。这位老师机智的夸奖到他是一个有绘画天赋的孩子,接着又鼓励他努力成为象齐白石一样的美术大师。听完后,学生们掌声一片。而那个同学也高兴又自豪地抬起了头。这是多么生动又逼真的细节啊!假如我们的教师能长期坚持使用,课堂教学就能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学、要学、爱学、乐学从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注重修养细节,身教胜于言教
教师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与教育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文明礼貌是一种修养,谈吐文雅是一种修养,做事认真是一种修养,关心他人仍然是一种修养。对细节的处理,堪称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标准。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不光要在学识修养上使人敬佩,在着装上也不能含糊。教师站在讲台上,要面对几十双目光,着装不当会大大影响讲课效果,甚至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地位。教师的风格着装应庄重大方又不失亲和感。许多色彩可供选择,但要根据自己的肤色、气质、个性、年龄找出适合自己的色彩。在款式上,学生的年龄越大,教师的服装越应简洁、朴素以强调权威感。孩子气的、太超前化倾向的,有着过多图案的、奇形怪状的服装不适于教师穿着。
四、注重互动细节,营造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细节,不仅仅是一种过程,更是师生生命活动的状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在教的时候,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学生在学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参与进去。学生参与教师的“教”既是“教的师生互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也是“学的师生互动”。尤其是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绘画作品进行讨论、交流或者引导他们合作探究时,教师不能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走到学生中间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掌握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另外还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游戏竟猜等多种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教学细节是教学的闪光点,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是教学重难点的破解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起始点。因此我们应关注课堂上的细节,打造精彩美术课堂,提高美术教学实效。
“教学细节”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有爱,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伟大!”
教学细节是教学的闪光点,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是教学重难点的破解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起始点。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生成的绿色。
附3.网上论文:
细节,据《汉语大词典》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按字面上的理解,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细节是构成一个体系中最小的又是相对独立的单位。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在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细节决定成败”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作为基层教育者,尤其要讲究细节,因为正是在不经意的细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美术教学中,我们如何以强烈的细节意识,去捕捉课堂千变万化的细节表现,在实践中打造出精彩的课堂呢?
一、注重方法细节,培养良好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完。”他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指一个人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自觉地、主动地、自动地按照某种程序进行学习的特殊倾向。美术课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什么?美术课是否也应该培养孩子“美”的习惯呢?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深感课堂常规和好的美术学习习惯的重要。比如在美术课中,要求学生课前摆好学具,课中注意观察,积极动笔,除了提出绘画作业要求外,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绘画姿势:身体坐正,眼睛离画纸一尺,胸离桌一拳,双脚放平。做手工作业时 ,桌上的物品中要摆放整齐。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要放在报纸上或扔进纸篓,不能撒落到地上。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都是在培养学习习惯。当然良好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培养出来的,不仅要靠老师的督促和检查,关键在于美术教师必须有不断培养“美”的习惯的意识和耐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注重语言细节,激励学生成长
作为教师,语言的锤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你置身于课堂教学时,当你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的时候,教师的表达、语言一定要准确、优美,这样所传达出来的信息,特别是艺术信息才会魅力无穷。尤其是在教学的环节与环节的过渡中,在学生们不断的生成中,教师语言的精确性,以及评价语言的及时运用就显得极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许就让我们的课充满生机,让我们的孩子充满活力,这就需要教师去发现,去捕捉。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关注人文精神,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评价时对学生多说一些:“你真棒”、“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你太有创造力了”等鼓励的话语,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而把过去经常说的“你们首先应该怎样…”改成“我们是否可以怎样…”“这个问题期待我们大家共同探讨”这样的语言能为学生的创造潜能营造非常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就有了发挥的环境。回顾一位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美术的一堂公开课,有这样一个细节,在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夸奖一位同学画的形象真实,有一定学习绘画的基础。没想到同学马上反驳到自己从未参加过美术培训。这位老师机智的夸奖到他是一个有绘画天赋的孩子,接着又鼓励他努力成为象齐白石一样的美术大师。听完后,学生们掌声一片。而那个同学也高兴又自豪地抬起了头。这是多么生动又逼真的细节啊!假如我们的教师能长期坚持使用,课堂教学就能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学、要学、爱学、乐学从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注重修养细节,身教胜于言教
教师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与教育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文明礼貌是一种修养,谈吐文雅是一种修养,做事认真是一种修养,关心他人仍然是一种修养。对细节的处理,堪称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标准。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不光要在学识修养上使人敬佩,在着装上也不能含糊。教师站在讲台上,要面对几十双目光,着装不当会大大影响讲课效果,甚至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地位。教师的风格着装应庄重大方又不失亲和感。许多色彩可供选择,但要根据自己的肤色、气质、个性、年龄找出适合自己的色彩。在款式上,学生的年龄越大,教师的服装越应简洁、朴素以强调权威感。孩子气的、太超前化倾向的,有着过多图案的、奇形怪状的服装不适于教师穿着。
四、注重互动细节,营造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细节,不仅仅是一种过程,更是师生生命活动的状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在教的时候,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学生在学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参与进去。学生参与教师的“教”既是“教的师生互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也是“学的师生互动”。尤其是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绘画作品进行讨论、交流或者引导他们合作探究时,教师不能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走到学生中间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掌握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另外还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游戏竟猜等多种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教学细节是教学的闪光点,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是教学重难点的破解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起始点。因此我们应关注课堂上的细节,打造精彩美术课堂,提高美术教学实效。
一位专家说过细节往往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细节是教学的闪光点,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是教学重难点的破解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起始点。因此我们应关注细节,让美术课堂开出更亮丽更绚烂的花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