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从校门口取回快递,是个大纸箱,虽然不重,但一个人搬着实在不方便。走到半途,遇到两个男生,其中一个嘀咕道:“你去帮一下。”结果这孩子就一直帮我送到六楼。在我们学校,有些孩子走路时和老师对撞也不会让路,而他的善良让我动情,我知道了他是15级4班(数控班)的小张同学,打算有空找他聊聊,看能否给他点帮助。 过几天课间找到他,问他喜不喜欢摄影,他很有兴趣。下午放学,我骑车带他到附近的建筑工地上寻找素材,同时可以近距离接触农民工,了解劳动的艰辛,珍惜职校的学习机会。聊天中,我才知道他是河南人,随打工的姑姑从广东来安徽求学,而他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也另嫁他人,他是跟着姑姑过的——这是令人伤感的身世,也意味着他以后必须自强自立。
在整洁、秩序、安静的校园呆惯了,刚到工地上还真不适应,那里密密匝匝的脚手架,来来往往的搅拌车,尤其是高高竖起的塔吊伸出的巨臂横于半空,都给人不稳定、不安全的感觉——虽然我们也戴着头盔。昨天和今天,我们跑了两个工地,情形都大体相同。那些泥瓦工、钢筋工、电焊工、油漆工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惯了,都从容不迫、快手快脚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我们拍摄的时候,师傅们大都乐呵呵地配合,可以看出来他们朴实的情感和乐天的生活态度。也有人问我们是干什么的,我说是带学生深入生活、学习摄影,他们表示理解,只是觉得自己脏兮兮的样子不好看,我大声告诉他们:这是劳动者本色的美,是真正的美,很值得我们的学生学习。我看出来,小张同学对他们也是由衷地尊敬,忙不迭地拍这拍那,这也是我此行想要的效果。看他在寒风中的穿着并不厚实,我问他冷不冷,他笑着说:一点都不冷。我知道,忙着的时候,他是把冷给撇在一边了。
摄影活动再次引发我的思考。陶行知先生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最容易在中职学校落实,教育部等7部委联合组织发动的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大赛和教育部“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如果能在基层学校全面展开该有多好,我真的希望所有学校能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些活动,合理配置软硬件资源,动员一切力量营造活动氛围,发动所有学生积极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展示、感悟、提高,并接受劳动价值观的教育,而不是选几个学生代表去应酬,或是挣点奖状给学校脸上贴金。
也许有人会说学生们好吃懒做不配合,但我不这样看。走进中职学校,从外表来看孩子们很多不守规矩,不求上进,甚至屡教不改,看起来令人失望;但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可能会发现他们的表现都事出有因,留守单亲、应试强压、心智障碍、孤独自闭、家境贫寒等都是造成他们学习失败的根源,而这些隐情都被我们忽略了,我们至今还在以常人的标准要求他们,他们做不到,悲观失落,自暴自弃,只有用“非主流”的方式反叛、抗争,来宣泄青春的激情、表达做人的自尊。于是,在我们看来,这些都不是好孩子,用有色眼镜过滤了他们生命的真相。
了解学生,唯有走近他们;转变学生,唯有走近他们;要把工作做细做实,必须走近他们。可惜这方面我们做得很不够,需要反思,需要更多的行动。一个人的行动不够,需要大家都行动起来;一次行动不够,需要无数次连续行动;我们需要在学生心中种下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的种子,这比学点雕虫小技更重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