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黄发科的生本美术教育

————不经授权 不得转载————

 
 
 

日志

 
 
关于我

黄发科,安徽省特级教师,市十三、十四届政协委员。中学高级教师,县美术教研员,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县美协副主席,市优秀教师、市美术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教师继续教育首批专家,省中职学校专业带头人,省首批教师培训专家,省教育评估专家,省美协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40多篇教学论文和课例等发表于专业刊物,撰写出版专著《放飞心灵的窗口》、《 烛光夜话》和《根雕、摄影诗话》三册,合编《农村美术教学——对话与实践》一册,编绘《包公故事》连环画一册。

关于点、线、面的思考(原创)  

2015-11-19 00:36:51|  分类: 教坛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教研感悟

关于点、线、面的思考(原创) - 拾荒者 - 拾荒者·原创艺术教育博客
 
       
       由市局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排,我和团队几个老师申请参加了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没想到也被排进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圆桌发言议程中,只好临时做个PPT。还好,其他发言的老师谈的多是关于美术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的研究,而我的话题恰好把大家的视线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探讨关注学生作品和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关系和方式,践行王大根教授等前辈倡导的美国汤姆·安德森的“为生活而艺术”的教育思想,算是个补充。
       我们努力把教育教学成果颗粒归仓,但更应该让这些成果焕发光和热,展示、展出学生作品便是有效的办法。
        有关这些内容的随笔曾在日志里以《校园美术活动当少赛多展》为题发过,仅仅是教研和教学随感,后来加入了调查和论证,写成了5000多字的论文,没想到这次派上了用场,还入编了《大数据时代的创意美术教育——第五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论文集》。虽然我因经历大场面不多,又受时间限制,发言的时候难免局促,但还是在同行的眼光和主持人的点评中找到一点自信和安慰,毕竟没有思想准备呀。
        这让我体会到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悟过滤、筛选后串联起来变成思考的线索,然后通过调查、论证来研究、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即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也许这就是做研究的方法,普通人观察与做事局限于点,而研究者会串联线、会拓展面。
        浙江名师徐仁达老师在题为《微时代创客理念下的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研究》的发言中就介绍了他手机拍摄功能在美术教学中的充分利用,并由此联系时代、引经据典做成了大文章。而我也一直在紧跟时代做着无声的“创客”,并利用拍摄的图片给学生做了良好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只是没想起来把这做成学问去介绍推广。徐老师给我上了勤奋和思想的研究课,做个研究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当然,首先要做有心人,还要勤奋,要观察和思考,要读经典,要调查研究和反复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实实在在的真学问。
        仓促做成的PPT真的让我体会到大数据的好处。论文字数多,有耐心看下去的人却不多,而简洁明了的PPT读起来就省事多了。文图结合,生动活泼。同样,大数据时代为创意美术教育,为跨学科的大教育提供了无限畅想。
        感谢市局基地给予的机会,感谢团队领衔名师王建学老师所做的一切。如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陈琳老师所言:美术教育研究相对于美术创作来说显得萧条冷落,大家聚集在一起可以传递正能量,相互温暖。参与大活动,感知大数据,感悟大教育,感动大现场,做好小事情。



  评论这张
 
阅读(17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