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最高奖
年轻的时候努力多做一点、做好一点,留点东西让年老时精神有个回望。
前不久,学生郑海山作为局里信息中心领队,率本县部分教研员和在线课堂教师参加省级培训,途中聊起过去也算是津津乐道。那时我刚调进师范母校,他是二年级的普师学生。当时我至少教四个班的课程,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但他是其中之一。时间一晃已经19年,很多事情趋于模糊,我的脑子里只留下他热情、活泼、聪颖、好学和帅气的影像。
但参赛获奖这件事我永远也忘不了。当时(1996年)校领导发出通知,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中国美协、书协等举办的绘画比赛,我和其他两位美术元老教师一道,共指导几十名学生参赛,有几个学生获得二等奖,这是校内最高奖,其他还有部分三等奖和优秀奖。据美术元老教师说,这次比赛是我校建校40多年来参赛规模最大的一次,所获二等奖也是历届最高奖;同时我指导郑海山获得的二等奖,又是出道以后首次指导学生获奖,我的印象怎能不深刻?
做老师的,应该努力让学生骄傲才对,我因当年缺乏比赛指导经验,没能让他有更好地发挥自己,至今还觉遗憾。
合肥市唯一的一等奖
但我不服气,在他毕业以后,我侥幸抓住了一次机会。1998年安徽省教育厅主主办的“安徽省首届中师生艺术节”学生绘画比赛中,我指导的学生郭未群获合肥地区唯一的一等奖,很出乎我的预料。那时,我调入肥东师范工作才三年,相对于校内专业教师和合肥师范、合肥幼儿师范等其他四所师范学校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们,辅导经验明显不足,但省教育厅美术专家组的评委老师偏偏就看中了我指导的学生作品,让我狠狠的激动了一把,也给校领导们脸上添了彩。因为当时我校选送的学生音乐、舞蹈节目都被未获奖 ,书法作品也就获个优秀奖,郭未群的一等奖算是个震撼,挽救了学校的声誉。那时,学校正力争要在全省中等师范学校大撤并中保留下来,若在艺术节上全军覆没,那可是很大的遗憾。
这次参赛还有个不寻常之处。省教育厅7月份就下发了文件,但我校办公室忘了传达,直到比赛前四天才宣布。于是我只得加班加点来指导学生。当时,国画之乡萧县师范的同行M老师已经把学生参赛作品送到了教育厅,他路过这里,见我还在指导学生,很同情我,说:你的时间太仓促了,我们学校十分重视,从七月份就开始训练学生,还给每个学生拨付100元补助费,现在急抓能有好结果吗?我也很急,学生画好了,构图太大,画面松散,不行,拿去改;又画好了,色调灰暗,笔法生疏,再拿去改……记得学生至少改了5遍,画面的构图安排、造型方式、主次表现、色彩对比、笔触肌理等才让我满意。
耗费国庆三天假,代价不大却换来了学生、学校和自己的信心和荣誉,很值啊!
有得也有失
让我觉得花费代价最大的是2001年指导学生参加首届合肥市“可口乐乐杯”中小学生(语文课)插图选篇大赛。那年我校在转轨之中办了附中,我教初一美术。我先是指导了初一两名学生参赛,布展期间获知一人得了一等奖(《藤野先生》版画插图),一人得了三等奖(《小桔灯》版画插图),心情自然激动。因为参赛通知上说“每个年级设置一个一等奖”,那么这个一等奖就是合肥市初中一年级的第一名,我怎能不高兴?后来听说还可以报送作品,我跑回来晚上组织学生创作,一直忙到凌晨2点才休息,早上又要早早起床到打印店打印报表和标签,因为睡眠不足,在公交车上打瞌睡,把新买几个月的手机被小偷偷去了。
那时候,在教师当中手机还没有完全普及,佩戴的人并不多,我因此心理感觉十分懊恼。好在大多学生都得奖了,获得一等奖的学生还被请上展览开幕式中接受颁奖——有得必有失,那心里也就平衡了。
最对不起人的一次是“99‘国际中小学生美术书法比赛”,我指导的学生宣艳的作品获一等奖,为此我应邀并受学校委托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颁奖典礼,和中央领导、教育部领导、中国美协主席、港澳台和外国代表等汇聚一堂。那次我带去了三个学生获得二三等奖的学生去北京,唯独没带宣艳去,她是个俊俏的女孩子,出门在外安全上责任重大啊。她当时肯定会怪我,现在工作于本地,时常见得到,看到我总是笑容满面地打招呼——早就消气啦!
但我看到这张证书,我心里总有愧疚之感,她有权到人民大会堂体验学习、智慧与劳动带来的荣誉感。还有最可气的,那三个熊孩子,在火车上把我买的几斤水蜜桃“打劫”一空,那是我用仅剩的零钱买给四岁女儿的。我自己都舍不得吃,一路上没钱买吃的,饿得不行就喝自来水充饥,他们倒大方啊,照收不误。哈哈!
后来有学生“安徽省第三届中小学生绘画比赛”中,学生获一等奖,我应邀参加省教学研讨会并安排第一个发言;学生参加“安徽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小学生绘画展”获奖并接受了安徽卫视“第一时间”栏目的采访报道……三十年来,学生和我的获奖证书恐怕够铺满一屋子了吧。
应该说,每个证书后边,都有着它的故事,短小却值得回味,平淡却很温馨。证书里边凝结着师生共同劳动和创造的智慧,凝结着师生之间携手前行的温暖,也凝固了时代的脉搏和时间走过的痕迹,证书也许可以作证,老年怀旧时候,想起证书里的故事,精神或许有个寄托,心灵或许不会空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