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黄发科的生本美术教育

————不经授权 不得转载————

 
 
 

日志

 
 
关于我

黄发科,安徽省特级教师,市十三、十四届政协委员。中学高级教师,县美术教研员,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县美协副主席,市优秀教师、市美术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教师继续教育首批专家,省中职学校专业带头人,省首批教师培训专家,省教育评估专家,省美协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40多篇教学论文和课例等发表于专业刊物,撰写出版专著《放飞心灵的窗口》、《 烛光夜话》和《根雕、摄影诗话》三册,合编《农村美术教学——对话与实践》一册,编绘《包公故事》连环画一册。

可把读课当读文(原创)  

2014-11-29 23:35:22|  分类: 教坛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可把读课当读文(原创) - 拾荒者 - 拾荒者·原创艺术教育博客
         在近日的工作中有听课,有指导青年教师上课,纠结在一起以后,对听课就有了新的看法。
        先听的是本校吴老师的美术公开课,他已有了几年的教龄,当然有了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制作的课件,通过同形不同色的转换,就能在比较中轻松地说明色彩的情感作用,简洁、直观而有效。吴老师学艺术设计的出身,果然出手不凡。
        接着听合肥市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专家团队送教下乡的课。两位献课者都是身经百战的市级名师,教学常规的演绎之圆熟、专业和业务素养的展示之精彩那都是响当当的,给我们的年轻教师树立的标杆,其示范作用功莫大焉。但每个人听课的着眼点不一样,收获也就不一样。也许青年教师想学点技巧,着重于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而我则偏重于他们个性教学风格和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给了学生什么影响。
         杨老师是个小巧的女士,清晰的教学思路、准确的教学判断、机智的教学应对、专业的教学语言等都在轻松明快的教学气氛中展现了她在课堂教学和美术专业上的深厚积淀,她的教学亲和力和得心应手的点拨,无疑让每个学生终生难忘。王老师是敦实的男士,大刀阔斧,风格自然不同。他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面的铺垫后,着重抓住设计中同构图形的巧妙联想和创意这一个点来展开教学,用一个个小小的条形码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让学生领悟了创意设计之美,一堂课也影响了学生的一生。这种教学上的巧妙构思和精心设计足以反映王老师在艺术创造规律上的感悟和研究之精妙。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课亦如其人,一堂好课便是教师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聪明才智、人生历练等种种的大集结。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读课不求全而求貌,关注个性发挥;不看现象而看本质,注意课的内涵也就在理了。
        读文不也是如此吗?念中师的时候,读文是想学点儿写作技巧,小到遣词造句,大到布局谋篇都分外留心,但恰恰是缺少生活阅历而忽视了书的精神内涵,因此读鲁迅、读茅盾一直是似懂非懂。现在,饭桌上放着报纸,边吃边看,随意得很,在作家平淡的叙事中,时常因共鸣而会心一笑,此文便有了价值。枕边放着《读者》,睡前随手翻翻,历史故事,时势剖析,言论杂谈等,不论长短,每篇好的文章里总有一两句话能沁入我心,让精神明亮起来,似有排毒养心的功效,这还不够?因此也就从来没注意人家用什么方法来写。
        指导青年教师上课,我虽然也注意过程和细节,方法和技能,但更重视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成长的人文精神,重视美术学科本体语言解读的准确,以及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教师个性、才智和情感的表达。我不希望教师把一堂课上成一篇逻辑严密、滴水不漏的论文,那是以表演为目的的自我论证,学生只是教师证明自己如何优秀的道具,不是好课。我希望教师把一堂课上成散文,甚至可以是充满激情的抒情散文,在轻松活泼的情境中,有师生情感交融中的相互感动,有师生智慧碰撞后的精彩生成。形散而神不不散,教师没有伪装和狡黠,没有刻意地证明自己,却因学生的收获与快乐得到真正的证明。这需要教师多年的用心积累,非一日之功。平时不读书,没有精读、细读和深读,想写一篇好文章很难;平时不读课,没有精读、细读和深读,没有探索、积累和研究,想上一堂好课同样很难。    
        至于眼下“赛课”中流行的无生上课,那要当做演讲来读。提前几天给了课题,请有经验者指导后写出台词来,背熟了就行,若是找个记忆力好的小学生去表演,说不定更精彩,没有学生参与纯表演还能算作课吗?这是题外话。
        总之, 人与人不同便有了文与文的不同,课与课的不同。在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在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关注和研究优课是必须的,可把读课当读文,随手翻翻便有收获,用心去发现和解读每堂课的亮点和隐藏其后的积淀,长期积累定有小成,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愿意永远当个小学生,在听课与读文中分享精神、精彩和精华,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评论这张
 
阅读(223)| 评论(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