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黄发科的生本美术教育

————不经授权 不得转载————

 
 
 

日志

 
 
关于我

黄发科,安徽省特级教师,市十三、十四届政协委员。中学高级教师,县美术教研员,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县美协副主席,市优秀教师、市美术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教师继续教育首批专家,省中职学校专业带头人,省首批教师培训专家,省教育评估专家,省美协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40多篇教学论文和课例等发表于专业刊物,撰写出版专著《放飞心灵的窗口》、《 烛光夜话》和《根雕、摄影诗话》三册,合编《农村美术教学——对话与实践》一册,编绘《包公故事》连环画一册。

两篇文章同时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首页推荐(原创)  

2014-01-20 10:41:59|  分类: 教坛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两篇文章同时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首页推荐(原创) - 拾荒者 - 拾荒者·原创艺术教育博客
 


       小时候喜爱看故事书,首先是“小人书”,哥哥和亲戚买给我的几本当然不能解渴,村里的同学和小朋友只要有谁买了,就想办法弄到手。家里有本短篇小说集《江淮烽火》,反映的是江淮民兵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斗争故事,被我读了不止百遍。到亲戚家串门,我首先找的就是书,翻箱倒柜。即使是舅舅小时候的课本,竖排的繁体字,我也很有耐心地一字一句去读。
       那时候乡下孩子想找点故事书是件很困难的事。
       小学高年级时,我最喜欢刚开学那段时间。因为,我总是邻居小孩新课本的第一读者:坐在院墙的土墩上,闻着新书的油墨香味,伴着书中故事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那是最大的享受了。   
      上了初中,接触面广了,读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旗谱》等等。班里有个大头同学叫彭兵是镇上的人,最爱读书,也有办法弄来不少厚厚的长篇小说,我年龄和个头都比他小,十分崇拜他(现在就叫粉丝了),平时总爱在他边上蹭来蹭去,希望捞点好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旗谱》等就是他“赏”给我看的。后来又在老表张语那里接触了《安徽文学》等杂志,阅读面就更广了。
      没想到七七八八地读了些杂书倒给我带来了些许好处。上初三时,我最爱星期六。因为星期六上午最后两节课是作文课,教语文的薛老师总喜欢笑嘻嘻地、摇头晃脑地将我的作文读给同学听。因语文课给了我学习动力,结果我的其他功课成绩也在薛老师的朗读声中跟着往上窜了,一个105人的班级就我一个考上中等师范学校,呵呵,算是百里挑一吧。
      升学以后,学校有阅览室,县城有图书馆,不仅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拍案惊奇》等国内名著,还接触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契科夫、等等外国大文豪,读了一些外国名著。我自己也从菜金里抠下点零钱来买书,如《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艾青的《诗论》、《矛盾小说集》等等到现在还存着。那时兴致很浓,时常读到夜里一点多不睡。记得一个周末,大雪飘飘,我捧着书走在校前田野的茫茫大雪中,大声诵读,那无畏风寒的豪迈劲儿至今记忆犹新。
      工作以后,闲暇除了绘画还是读书。除了部分文学、哲学、美术专著外,最多的是美术和美术教育杂志,如《美术》、《美术向导》、《中国画》,《美术报》、《中国油画》、《中国中小学美术》、《少儿美术》、《小画家》等等,我这人读书就是消遣,记性不好,读了也就忘了。但似乎觉得书中有些东西已融入我的血液,滋养着我的心灵,呵护着我的生命。
      现在,因工作繁忙,难免浮躁了一点,读书的时间少了。但饭桌上免不了要摆上一本书(或一张报纸),伴着一盘菜、一壶酒 ,边吃、边喝、边品,边读,这是我的神仙般生活。睡觉前, 床头上的书算是最美味的夜宵,我在文字陪伴下方能安详入睡。
      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能写几篇杂文,出几本闲书,在随心表达教育人生感悟的同时,又可享受文字带来的快乐,让草根散发出香甜味,这或许就是读书赐予我的恩惠吧。
      读书,是我与生俱来的渴,这种渴将贯穿着我的一生,一直到我永远睡着那一天。



        什么是职业教育?就是介于职(工职)业(学业)之间的教育,换种说法或就是非又非的教育。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本来就荒废了学业,也没打算进一步继续打理,所以才远离学业提升的普高,躲到中职学校的桃花源里边来享清福;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在职校学习的一两年里只能走个过场,又学不到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本领,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谈得上称职。职不职,业不业就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尴尬,当然首当其冲的是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尴尬。

        我们把字分解开来,就发现它仅有一”“朵,这正应合着我们那些徒儿的特点:你说的话,他可以一听,可以不看(没眼睛)、不做(没手脚)、不想(没脑子),因为子嘛~~只有一”“朵,再无其他。因此,职业学校的老师可以很用心,但不可太严谨,不可太较真,要适应环境,要有点儿"娱乐精神"

        什么是娱乐精神,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今这个娱乐风行的年代,明星们的家长里短成为人们热哀的话题,这个谁也不能免俗。娱乐嘛,娱人娱已,无伤大雅。胡戈把陈凯歌大作《无极》狠狠地恶搞了一把,气得一贯认真的陈大导演大骂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还声称要把胡戈送上被告席。据说有99%的网友支持胡戈,反对陈凯歌的个人说法,这陈大导演太没有娱乐精神了。这老陈何不如郭德纲那样:说着玩儿啊。娱乐一下嘛,何必如此较真。

        如果有的老师要较真,那还真的没有用。你问:为啥不学?答曰:不想学。再问:不想学来学校干嘛?答曰:不是我要来的。你问:作业为啥不做?答曰:不想做。继续:别人都做了。答曰:关我什么事?你不能生气,生气了其他徒儿哄笑,说你没事找事还缺度量;你不能骂他,徒儿们会说你没修养;你更不能打他,徒儿会告你体罚!要是不小心言行粗鲁了一点,被学生用手机拍下来发到网上,那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课上,一女生玩手机,老师说了几句,女生大怒:你又不是我妈,说我干嘛!这突如其来呵斥让老师大脑一下子短了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正有劲儿,一学生手里捧着一桶热气腾腾的方便面姗姗来迟,教师目视不语,学生反问:我有那么好看吗?教师更无语。一老教师刚上课没说上几句,一女生就提出要如厕,老教师不准,她就左右找人说话;老教师劝说,她又拿出手机听音乐;老教师制止,她不予理睬;老教师摔了手机,她到学校告状,学校周旋无果,她扬言要找媒体来,老教师为保晚节,无奈买了个新手机赔上方才了事。这就是传说中的状况——生不生,校不校,师不师,教不教。

         你只能无语——“” 你狠吧。明白一点的问问就算了,点到为止;不明白的,纠缠下去会连自己都下不了台。所以,年轻的老师们适应环境快一些,娱乐精神强一些,常把不正常事件处理得很正常,大家和平共处 ,相安无事。学究一点的老教师倒容易惹是生非,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老庄先生的无为而治没学好,又能怪谁?没有拯救了谁,倒把自己陷进去。

       所以,我的经验是,别学陈老大哥那样严肃,要有郭兄那点幽默和豁达,或许能歪打正着;徒儿不对劲时,说还是要说的,不听你话的时候就当自己说着玩儿,就当是娱乐,就当是笑话。当然,最好课堂上真的能说点儿笑话,那些人最喜欢了,我隔三差五的就这样干。不管与课程有无关联,找着笑点就来一句或来一段,弄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彼此开心,何乐而不为?幸福在哪里?就在娱乐课堂里。用个软棉球在耳孔里挠痒痒的事,不算难做吧,又不要用多大的力气?!

         据说,美国的课堂禁忌重重。任何有关性、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智障伤残人士的笑话都可能惹麻烦。所以,娱乐的火候要仔细衡量,不可超越界限,哪怕略微庸俗一点都可以,高雅的东西人家定然是接受不了的。

         哈哈, 茶余饭后,自娱自乐。

  评论这张
 
阅读(295)| 评论(1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