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黄发科的生本美术教育

————不经授权 不得转载————

 
 
 

日志

 
 
关于我

黄发科,安徽省特级教师,市十三、十四届政协委员。中学高级教师,县美术教研员,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县美协副主席,市优秀教师、市美术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教师继续教育首批专家,省中职学校专业带头人,省首批教师培训专家,省教育评估专家,省美协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40多篇教学论文和课例等发表于专业刊物,撰写出版专著《放飞心灵的窗口》、《 烛光夜话》和《根雕、摄影诗话》三册,合编《农村美术教学——对话与实践》一册,编绘《包公故事》连环画一册。

棒喝——小动作 大智慧之九(原创)  

2013-08-08 00:21:29|  分类: 教坛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小动作助跑大智慧

       棒喝——小动作 大智慧之九(原创) - 拾荒者 - 拾荒者·原创艺术教育博客
 
关键词:惩罚教育  警醒反思  有始有终  能放能收 

        学生在家里不听话,但到了学校一般都愿意听老师的。这里面大体包括几个原因:或是对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或是班级从众心理使然,或是惧于老师的威严,或是对老师有特别的好感。

       班里有个学生天分不错,绘画总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想象和生活体验,显得颇有个性。虽然从表面上看,他画子不够中规中矩,甚至有些混乱,但绘画的布局和造型总能体现出艺术形式之美。所以些老师对他从来都给予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放飞想象和创造的翅膀,自由表达生活情感和审美情愫,争取引领他走自己的路子,逐步形成自己的绘画特色。

        老师知道,对一些个性鲜明的学生,一定要尽力保护其鲜活的创造力,让其顺其自然地成长,这是替学生长远发展考虑,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虽然很多人看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但老师心中清楚,似乎是“牵着蜗牛散步”,不紧不慢。

        但最近两节课,这个学生的作业忽然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粗陋又草率,没有想象也没有了美感,从画面上看显然是应酬之作。老师发现时细心地提出针对性的要求,并进行了适当地引导,但不见效果,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或许学生并不喜欢这个绘画素材,或许学生受天气或是睡眠等因素影响沉不下心来,或许学生过于贪玩而不能自拔……但无论怎样,该让学生明白该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尽力做好,这是学习习惯培养上的问题。但在学生的眼中,老师就是一个慈祥的邻家爷爷,一直喜欢自己,没什么可怕的(有时候老师的一味的慈爱和鼓励也会变为滋生孩子惰性的土壤),所以老师的话可以不听。

        经过这样一番揣摩之后,老师把学生的画子拿过来问道:“这画子像你画的吗,这么难看还不如毁了算了,免的让人看了笑话。”说着,左右手一用力,撕成了两半。这无疑是一顿棒喝,老师这个举动大大出乎学生的预料,学生瞪着眼一时回不过神来。在他的印象中,老师可是从来没干过这样的事!

        老师接着说:”换一张纸,别再胡啦,从头再来,要真正发挥自己的水平!“于是,学生默默地从头画起。等老师再转一圈过来时,暗喜:他的画面又恢复了生机——内容丰富,细节生动。老师高高举起他的画子对大家说:“你们看,L同学这会儿画得多专注,多用心,多精彩,老师很欣赏!”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有句名言: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但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教师在惩罚教育中当有始有终,能放能收,让棒喝或是鞭策成为学生警醒反思,积极上进的动力。

        


 

  评论这张
 
阅读(234)| 评论(4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