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黄发科的生本美术教育

————不经授权 不得转载————

 
 
 

日志

 
 
关于我

黄发科,安徽省特级教师,市十三、十四届政协委员。中学高级教师,县美术教研员,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县美协副主席,市优秀教师、市美术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教师继续教育首批专家,省中职学校专业带头人,省首批教师培训专家,省教育评估专家,省美协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40多篇教学论文和课例等发表于专业刊物,撰写出版专著《放飞心灵的窗口》、《 烛光夜话》和《根雕、摄影诗话》三册,合编《农村美术教学——对话与实践》一册,编绘《包公故事》连环画一册。

走近陶行知之19——把书教活(原创)  

2012-10-09 17:55:52|  分类: 教坛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小院记事——自拍自乐(原创) - 拾荒者 - 拾荒者·原创教育博客

        

  上节课教学生画线描动物,大家画的算是不错。这节课要画植物,内容明显有些枯燥。

  为了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我首先从树的外形讲起。我要学生把校园里的树作比较,如校门口的杉木和良师湖的水柳在形态、动态上有什么区别。在比较中让他们发现树也像人一样,不仅有形态、动态特点,还有神态特点:杉树高大、笔直地伫立于校门口,其庄重挺拔的气质能昭示学校培养人才的主旨,给学生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启迪;而良师湖属于休闲区,它边上围绕的变化万千、婀娜多姿的水柳却能让学生在紧张学习后调节神经、放松心情。所以,画树也要像画人一样画出其个性和精神。

 接着我又用“三口之家”来比方树与树的组合。我先画一棵大树比作母亲,其树干弯曲似女人优雅的舞姿,树枝向两旁舒展,似柔美的双臂;旁边画一棵小树,面向大树仰望,树枝与大树交错,似小孩牵着母亲的衣裙;再画一棵姿态颇为雄健的大树,身体略向前两棵树倾斜,貌似孩子的父亲,对母子有呵护之感。三棵树高低错落,形神呼应,宛如一家三口子亲密无间,和谐相处。

  我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观察和表现树的形态、动态与神态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听起来也就津津有味了。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善于发掘教学内容趣味性,就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生活和自然是鲜活的,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而美源于生活和自然,所以我喜欢拿生活和自然现象来说明美术原理,通俗易通又富有趣味,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

 首先,要热爱生活和自然,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要善于用美术的眼光来打量自然和生活,找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和自然的内在联系,找到美术与学生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关联,教学素材就可随手拈来。其次,我们还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做到高屋建瓴、触类旁通,方能有效地驾驭书本,巧妙联系,把书教活,把学生教得快乐。

 把书教活了,教得有趣味了,书的价值和教师的智慧得以同时展示,书的魅力和教学艺术得以同时发挥,不亦乐乎?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把书教活,课堂就有活力;把书教真,学生学到真知;把书教动,学生就爱行动;把书教得有用,就给了书生命。

 

 

  评论这张
 
阅读(394)| 评论(6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