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悲天悯人》一文中这样写过:
教育者,当以悲天悯人之心去教书,当以人文的胸怀去育人。因为在冷漠的“天意”面前,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温暖;在渺茫的前途面前,学生需要善者去引导。教师有时也是教士,在授业、解惑中传授着为人之道,传授着经营人生之大道。
富也好,贫也好;贵也好,贱也好;美也好,丑也好;强也好,弱也好……总之,人活着,仅仅是个过程;让孩子们今天开心,明天也开心,自己也会开心。
因为爱,我们有了激情,激情又引发智慧,智慧能带来效率;因为爱,我们有了责任,有了动力,有了使不完的力量。爱,让我们把学习当作为必须的,得以专业上的自我成长;爱,让我们把工作当作必须的,千方百计,不辞劳苦。只有爱才能让我们把别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把人家的孩子的成长当做自家孩子的成长,让我们在教育人生中真正享受到教育的成就与快乐。
在动物世界中,母狮因为保护自己的孩子,可以勇敢地向凶残的入侵者挑战;山东90岁老母常年靠捡垃圾养活60岁瘫儿子。爱还能产生常人无法想象的力量,让人发挥生的潜能,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当前应试教育的刻板教条、公共道德水平的日益下滑、独生子女的骄纵溺爱等不良社会因素都会为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障碍和烦恼,如果仅仅为了饭碗而工作,为了奖金而卖力,我们会在每天无法摆脱的苦恼中纠结,根本寻找不到工作的快乐,更谈不上人生的幸福。
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从爱出发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爱,意味着“我为人人”,要付出,要奉献,但并不永远是单方面的付出,它也意味着“人人为我”,有收获,有回报。这是用长远、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眼下的整个社会各阶层已发展为由一个巨大的功利链所组成巨网。我们不排除做事带有功利的目的,但我不赞成有些年轻人万事总要先问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有好处的事就做,就用心。这种鼠目寸光,过于急功近利的思想不仅不利于学习和工作,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更不利于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因为,一切的幸福本来就根植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好高骛远会让我们无法真正发现身边的幸福。我认为自己可以随时捕捉工作里的幸福,如《幸福在哪里》一诗中所写:
摄影时,捕捉流光里的溢彩
根雕时,唤醒朽根里的生命
绘画时,挥洒血液里的激情
园艺时,萌动荒芜里的希望
写博时,流淌指尖里的灵感
收获时,拥抱秋天里的金黄
……
这是我的切身体会,字里行间,哪一处不浸染着我那些小小的快乐与幸福感?“小确幸”随处可找。
教育家李镇西说过:“作为普通教师,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世俗的名利——‘优秀’呀,‘先进’呀,‘学科带头人’呀,‘特级教师’呀,一点都不可耻,相反,这让我们都感到自豪,因为这本身也是我们价值的标志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哪怕这些‘优秀’你都没有,也不要紧:我不‘优秀’,但我很幸福啊!这也就够了。”
总之,当我们把爱己升华为爱人,把爱家升华为爱社会,也就是把小爱转化为大爱的时候,我们宽阔的胸怀便如广袤的天高任鸟儿飞翔,如浩淼的大海随鱼儿遨游。海阔天高不仅能培养人才,也正是我们养心的好去处啊?自然我们捧着一颗心来,就不能亏待它对吧?当然教育者只有爱还不够,还要会恨,要《恨之入骨》,欲知详情,且看下回分解。
后记:受教育部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恩师尹少淳先生的“药丸子理论”、“裤带子理论”等启发,我自觉教育有其统一规律,通用于职教与普教、艺教与文教,因此试图将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戴上貌似“理论”的帽子予以交流。因自知愚钝故曰“愚公”,故有“公说公有理”之谬称,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教,不胜感激! |
评论